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现将《安阳市“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22年6月15日
安阳市“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安阳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1.全面落实教育方针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安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立德树人、改革创新、内涵发展、促进公平、依法治教、强化服务。各级各类教育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在校生人数从2016年的130.23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44.26万人,教职工总数从2016年的7.9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9.45万人,学校数量从2016年的3199所增加到2020年的3404所,教育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资源支持,也为“十四五”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4.2%。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幼儿园数量从2016年的1558所增加到2020年的1801所,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落实税收、教育用地、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快速发展。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按照“准入一批、整合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的分类治理原则,新增有证幼儿园316所,排查无证幼儿园963所,取缔无证幼儿园372所,整合175所,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保证了学前教育安全、健康、良性发展。
3.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从2016年的83.31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91.5万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20条底线要求,9个县(市、区)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比例达到100%,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及保障房建设、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薄弱县高中改造、消除大班额和扩充资源等项目,解决城乡不均衡等问题,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实现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坚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两为主”“四统一”的原则,确保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应入尽入”,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4.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实现了省定目标。全市普通高中数量从2016年的42所增加到2020年的59所,在校生人数从2016年的9.34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2.26万人,教职工人数从2016年的7079人增加到2020年的10707人,有效扩充了优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加快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均等化,全市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均高于50%,市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分配生比例提高至60%以上。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普通高中课改取得阶段性成果,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安阳市一中成功创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综合创新示范校,全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全省前列,豫北第一。
扎实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区域联动、中高职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从2016年的4.1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4.77万人。全市共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3所,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学校3所,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强校3所,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3所。安阳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5个县(市)创建为省级“职业教育强县(市)”,汤阴县获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荣誉称号,汤阴县、殷都区被评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5.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推动高等院校跨越式发展。新建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三本四专”高等教育布局。普通高校在校生从2016年的8.5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0.83万人,教职工人数从2016年的4809人增加到2020年的7213人,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安阳师范学院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同时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安阳工学院获批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列为硕士学位重点立项建设单位,被评为“2020年度河南高等教育榜样示范高校”。安阳学院努力建设办学条件优良、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高校。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护理职业学院3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模式,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6.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
民办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引进民间资本投入教育领域,先后建成安阳市昼锦中学(龙安校区)、安阳市飞翔学校,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制定了《安阳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安阳市民办教育发展奖评选方案》,落实民办教育发展奖励资金491万元。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支持,安阳市昼锦中学等23所民办学校获得省级教育事业专项经费奖励520万元。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进修培训、课题申请、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和幼儿园整顿工作,对民办学校开展年检工作,加强了对民办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督导。
7.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积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了以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电大工作部为中心的社区大学,以县(市、区)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以村(社区)教学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安阳职业技术学院获“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荣誉称号,汤阴县、殷都区被确定为省社区教育实验区。
8.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尊师重教氛围进一步浓厚。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队伍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确保惠师政策落实到位。持续推进“县管校聘”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探索工作。抓好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十三五”期间共培养25名河南省中小学名校长,22名河南省特级教师,111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落实教师培训制度,构建了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研修体系,“十三五”期间共培训教师32487名,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9.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圆满完成
积极开展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圆满完成了教育脱贫攻坚任务。教育保障和资助政策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十三五”期间,各学段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1.19万人次,资助金额8481.02万元;规划的76个教育脱贫工程项目已全部投入使用;学生资助工作稳步实施,全市共下达普通高中助学金1.26亿元,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3327.7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2.31亿元。
10.教育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教育经费持续增长。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逐年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由2016年的7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2.8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由2016年的6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0.4亿元(不含滑县,滑县17.72亿元)。
学校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基础教育投入42.81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9.41亿元,完成了市第六十九中学、市新一中学建设、市实验幼儿园整体迁建等基建项目和小学、初中校舍维修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共实施803个项目,总投资13.77亿元,新建、改扩建、维修校舍共106.42万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总投资1.71亿元,共实施119个项目,建成2353套教师周转宿舍,建筑面积8.15万平方米,受益学校235所,入住教师3010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总投资1.02亿元,共实施19个项目,新建校舍6.65万平方米。薄弱县高中改造总投资7365万元,共实施10个项目,新建校舍4.8万平方米。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项目总投资3.73亿元,共实施87个项目,新建校舍14万平方米。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总投资7.5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57所,增加学位34778个。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总投资4.93亿元,共实施572个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共30.64万平方米,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600多所学校配备教学实验仪器装备、音体美器材和图书,全市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提升。
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全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100%,多媒体教室已达到教室总数的89.9%。教师空间应用率90.1%,学生空间应用率74.7%,均处全省前列。北关区和市实验中学等1区12校被选为“腾讯智慧校园”首批试点区(校),市一中、市三中被评选为省首批“空中课堂”项目试点学校,市三十二中等11所学校被选为省中小学数字教材应用样本校。
总体来看,“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我市教育进入构建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建成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
专栏1:安阳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 ||
指 标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2020年实现情况 |
一、学前教育 | ||
在园人数(万人) | 19.5 | 22.4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0.0 | 90.3 |
二、九年义务教育 | ||
在校生(万人) | 71.0 | 91.5 |
巩固率(%) | 97.0 | 97.0 |
三、高中阶段教育 | ||
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 | 11.4 | 12.3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2.0 | 92.0 |
四、中等职业教育 | ||
在校生(万人) | 6.5 | 4.8 |
五、高等教育 | ||
在校生(万人) | 7.5 | 13.2 |
(二)“十四五”时期安阳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新机遇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常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进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建成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新阶段。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等区域性发展战略,我市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辐射区域,这给我市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市拥有产业基础、文化资源和交通枢纽等优势,“十四五”期间,我市区位优势进入重构提升期,动能转化进入加速突破期,工业化城镇化进入深化提质期,生态环境治理进入深度攻坚期,治理能力进入拓展提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乘势而上,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布局,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新发展注入新动能,确保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
——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远景目标。安阳教育要顺应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终身学习。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学前教育,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提质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建成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共建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提升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水平,着力在教育理念、教育保障、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拿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
——人民群众对教育有新期待。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更为显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更为强烈,对特色教育的期待更为热切。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安阳必须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公共教育资源存量,提升公共教育资源增量,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协同融合发展、高等教育特色内涵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为社会提供更充分、更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新期待,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
2.面对的新挑战
——教育外部环境的新挑战。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趋势明显,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加速,社会信息化深度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正在重塑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深刻影响着安阳教育,给安阳教育带来了教育理念变革、质量提升、方式变化、开放提速等新的挑战。我国加速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我省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对安阳教育的体制、模式、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等带来新挑战。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安阳教育的高质量和多样化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我市持续打造“三区五中心”和建成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建设美丽宜居生态安阳,增强城市软实力,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对全市教育事业提出了新挑战。
——教育内部发展的新挑战。现代教育内部的深刻变革对安阳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五育并举”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教育发展趋势,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潮流;新兴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使教育模式、教育形态、教育内容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教育治理呈现出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优秀教师、优质生源、财政投入等教育要素在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教育内部变革的新趋势,对我市教育理念更新、教育体制机制变革、教育模式转变、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质量提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等都提出了新挑战。
3.存在的新问题
面对外部形势的新变化和教育发展的新挑战,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素质教育尚未充分实施,德育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三全育人”格局尚待进一步构建,“五育并举”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仍不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普惠优质学前教育还有差距,公办幼儿园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城镇存在“入园贵”问题,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尚待加强,民办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普遍较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尚有差距,城乡、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尚不平衡,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比较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入学需求,学校现有条件不能满足高考综合改革需求,特色优质发展尚有差距。民办教育运行不够规范,监管尚不严格,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和培训提升机制还需完善,学校举办者和管理者政策法规意识比较薄弱,民办学校的党建和工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教师编制少,专业教师不足,产教融合、职普融合不够深入,校企合作质量不高。高等学校布局不够优化,研究生教育亟待扩展,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尚有差距,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尚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失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能及时补充,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聘用代课教师较多,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不足,相关人事政策有待改进,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教育投入和资源保障不足,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奖补政策尚需完善,基础教育投入不够充分,教育费附加管理不规范。教育信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尚有差距。教育国际化程度较低,教育对外开放尚存空间,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较弱,教育国际化投入不足,对“一带一路”建设资源发展和资源整合不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专业教育存在缺口,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推广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差距。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大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国情、省情、市情,紧紧围绕我市打造“三区五中心”和建成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深化改革、统配资源、弥补短板、强化内涵、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实施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提供根本保证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完善党领导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2.坚持人民至上,实现教育为民
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坚持优先发展,提升教育能力
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在我市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教育,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力。
4.坚持质量第一,提升发展效益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质量优先、项目为王,加强内涵建设,坚持将教育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鼓励学校坚持安阳地域特色,多样化优质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5.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着力推动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释放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教育事业开放创新发展。
6.坚持依法治教,提供法治保障
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教育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7.坚持统筹协调,实现全面发展
加强全局谋划、战略布局、整体推进,紧紧围绕安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实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外部、内部资源,激发教育要素活力,扩大教育开放,固根基、扬优势、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实现安阳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安阳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教育公益性更加彰显,学前教育更加普惠,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更加普及、多样化,职业教育更具适应性,高等教育更具内涵,民办教育更趋规范,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更趋完善,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安阳教育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为安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人力资源强市和人才强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四)主要目标
安阳市“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详见专栏2.
专栏2:安阳市“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 ||||||||
维度 | 指 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
安阳 | 河南 | 全国 | 安阳 | 河南 | 全国 | |||
教育普及 |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90.3 | 90.3 | 85.2 | >93 | >93 | >90 | 预期性 |
义务教育巩固率(%) | 97.0 | 96.0 | 95.2 | 97.0 | 96.4 | 96.0 | 预期性 |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2.0 | 92.0 | 91.2 | 93.5 | 93.5 | >92 | 预期性 | |
公平均衡 |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 84.2 | 73.7 | 84.7 | >85 | >85 | — | 约束性 |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县(市、区)比例(%) | — | — | — | >20 | >20 | — | 预期性 | |
职业教育 |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 4.8 | 144 | 1628 | 6.5 | 210 | 1760 | 预期性 |
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 | — | — | 1.3 | >10 | >10 | 10 | 预期性 | |
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 | 33.2 | 33.2 | 35.0 | 60 | 60 | 60 | 预期性 | |
普通教育 | 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 | 12.3 | 225 | 2500 | 13.5 | 270 | 2640 | 预期性 |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突出德育实效,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创新智育工作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健全体育教育机制,促进身心健康。拓展美育教育形式,提升美育水平。优化劳动教育机制,提高劳动素养。用好安阳本土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2.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落实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提升计划。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合理布局。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配备达标。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
3.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区域均衡;补齐城乡教育短板,推进城乡均衡;统一学校建设标准,推进校际均衡;健全政策保障机制,推进群体均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
4.推进高中阶段普及特色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科学多样发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动特色优质发展。改革素质评价机制,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5.加快职业教育协同融合发展
落实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实施特色引领工程,建设一流学校和专业(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推动职普融合、产教融合,健全职业教育育人机制。
6.推动高等教育特色内涵发展
优化高等学校布局,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升教育层次,稳步推进研究生教育。依托区域资源,推动特色创新发展。聚焦内涵建设,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师德教育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完善校长培养体系,强化办学治校能力。优化教师管理机制,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完善待遇保障制度,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8.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加强“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优化教育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
9.构建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
建设服务平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善制度环境,健全学习保障机制。
10.提升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国内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提升安阳文化影响力。
11.落实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举措
扎实推进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落实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措施。大力推动育人方式综合改革措施,支持本科高校落实书院和学院双轨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改革。加快落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措施,统筹推进管理和保障机制改革。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引导广大学生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推进实施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建立教育系统理论学习中心组巡听旁听制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学校思政课程和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建设高质量的思政课程体系,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性、衔接性、实效性。实施立德树人示范校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完善,服务地方有作为的示范校。实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高校青年政治骨干。
强化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持续开展宣讲巡讲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全覆盖。加强大中小学国家总体安全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意识。充分挖掘网上网下、课内课外蕴含的丰富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学思践悟,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构建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突出德育实效
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实施思政课程建设工程。依托安阳师范学院成立安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安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及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
支持安阳市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先、优势、优质发展;多措并举,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支持高校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政策支撑机制。支持市域内高校省级以上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动市域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要求,突出德技并修,树立崇尚技能的价值导向。全面加强职业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技能社会的文化建设,建设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示范学校,参与各级各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竞赛,以赛促建。建设2个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开展职业意识教育,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加强学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按照国家要求配备大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实施班主任素养提升工程,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落实国家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完善各类学校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构建党、团、队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好用好“中学团校”阵地。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壮大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建立健全对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办好或组织参加教育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专题培训班、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完善市、县(市、区)、校三级培训体系。
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贯彻落实机制。启动实施中小学校党建文化“一校一品”创建工作。加强教材管理,全市中小学统一使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等国家统编教材,市域内高校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应用尽用。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仪式感强的教育活动,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学习者特点打造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示范课堂。推动在中小学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团课队课,在高中阶段学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和主题党课团课。发挥团、队组织在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开展“青年大学习”“红领巾爱学习”“青春(红领巾)寻访”“红领巾心向党”等活动,建立健全“队前教育”“团队衔接”“推优入团”“推优入党”等政治培养链条,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少年群众基础。实施网络思政育人工程,推出一批精品网络公开课和网络思政育人平台,扩大受众覆盖面。推动全市“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工作。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加强中小学经典诗文教育,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开展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开展年度德育工作争先创优活动,增强德育工作抓手。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市级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和优秀班主任。遴选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学科德育精品课程、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深入实施课程思政,选树一批样板课程,建设一批示范校、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培育一批教学科研成果,推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联动的德育工作格局。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持续开展全市教育系统“两创两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综合素质
创新智育工作方式,培养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学生主动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结合学段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创新优质教学资源研发方式,开发适应不同师生需求的优质课件和学习辅助材料,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完成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总体普及率达到90%。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等,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智能教育助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践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协助学校和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新模式。健全社会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积极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鼓励中小学校与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探索发现与培养具有特殊才能和潜质学生的机制,实施特需课程和弹性化教学,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强健学生体魄。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实施体育质量提升工程。配足配齐体育教师,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完善乡村学校场地场馆建设和器材配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完善“健康知识+基础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鼓励设立体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让每位学生在校期间掌握1—2项运动技能和专长,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依托全市田径、足球、乒乓球、跳绳、篮球等优势项目,以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等赛事为载体,带动校园篮球、排球、武术、游泳、冰雪运动等项目发展,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实现体育育人功能。深化中招体育考试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逐步提高分值,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公示、反馈和等级证书制度。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达到95%以上,每名学生掌握1—3项运动技能,体育特色学校新增10所。
深化学校美育改革,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实施美育质量提升工程,提升美育水平。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推进学校美育评价改革,完善美育评价机制。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业特长”的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在校期间掌握1—2项艺术特长。依托全市丰富的戏曲、书法、剪纸、甲骨文活化利用等艺术文化资源,设立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美育实践课程和艺术社团,以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惠及全体学生的舞蹈、器乐、合唱及艺术展演活动,举办“最美大课间”评比、学校体育艺术“一校一品”展评及“校园文化艺术节”。根据全省统一安排,推动中招艺术考试改革,科学设置中招艺术考试测试内容与评价方法。推进建设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美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高尚情趣。
优化劳动教育机制,提高劳动素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重点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教研员队伍。实施大中小学劳动周(月)活动,组织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初步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合理、保障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积极创建市级以上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50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50个,鼓励符合条件的县(市、区)争创省级以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落实《健康中原行动(2020—2030年)》,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提升师生健康观念和公共卫生意识,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构建政府支持、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设施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动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和设施配备,加强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开展学生自救能力、传染病预防知识、公共卫生知识和健康素养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健全学生健康体检和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加强国情省情市情教育,激发家国情怀。充分挖掘中原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和谷文昌精神等红色资源优势,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岳飞庙等文化传承基地的作用,建立思政课实践基地和寻访路线,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寻访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发挥安阳市地域文化特色和中小学教育发展优势,将我市以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和殷商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内容,推动中小学校本课程特色化发展。
加强法治教育,提升法治素养。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强化法治教育培训。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扎实推进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持续开展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和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进一步普及宪法知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法治资源教室建设,充分发挥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的智库作用,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引导师生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培育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学科和课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强化学校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军事课和学生军事训练的管理和指导,落实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健全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评价机制。加强高校和中学阶段学校开展军训及国防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推动中小学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示范学校创建,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4.加强校内校外联动,实现协同育人
健全高效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家庭育人基本责任,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建设,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发挥家庭育人作用。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政府、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打造一批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研学基地,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研学实践等活动,丰富校外教育内容和形式,推动社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社会化。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教育观,缓解社会教育焦虑,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科学合理布置学生作业,扎实有效开展课后服务,使学生学习回归校园。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持从严从紧,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基本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确保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精力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健全保障政策机制,落实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专栏3:铸魂育人工程 | |
立德树人示范校工程 | 遴选1所高校、8所高中阶段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60所中小学创建省立德树人示范校,引领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
思政课程建设工程 | 支持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支持3所本科高校申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计划,分学科建设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培养一批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育一批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一批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和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
网络思政育人工程 | 建设一批网络思政工作基地,支持一批育人融媒体平台,培育一批网络思政工作室。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组建“思政引领轻骑兵”队伍,打造“思政名师+时政热点+思政育人”工作模式,提高网络思政育人成效。 |
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 遴选50门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样板课程,选树20个教学效果优良、德才兼备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2个成果丰富、榜样引领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培育1个实施课程思政成效显著的本科示范高校。 |
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 创建省级以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150所,市级以上篮球、排球、乒乓球、冰雪特色学校80所,体育美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校50所;创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50所、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50个、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5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0个。 |
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工程 | 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达到80%以上。积极提升学校食堂管理效能,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食品安全智慧管理监督全覆盖。 |
(二)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1.扩大公办普惠规模,推进合理布局
健全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强化市级政府的统筹责任,落实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作用,持续推进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和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确保幼儿园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变动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工程,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科学规划布局幼儿园,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成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学前教育网络;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确保每个乡镇办好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力争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0%以上。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军队、高校、街道、农村集体办好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落实民办幼儿园享受税收、教育用地、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实施合作办园、园长教师培训、幼教发展共同体等措施。整合资源,以乡镇公办园为示范、中心村幼儿园为基础、村级教学点为补充,推动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促进农村幼儿园快速发展。继续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对治理成效进行全面复查,巩固治理成果,坚决防止出现反弹。继续开展无证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依据标准审批设立幼儿园,确保新增幼儿园办园条件达标。
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学前教育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要求,将学前教育投入列入财政预算,逐年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加快落实省定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基准定额(3000—5000元/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200元/年)奖补政策,动态调整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严禁民办园上市、过度逐利等行为。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配备达标
创新学前教育教师、保育员培养和补充机制,按标准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满足学前教育发展需求。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逐步解决公办园教职工编制问题。充分挖掘现有编制资源潜力,及时调剂补充公办幼儿园编制,探索实施政府购买第三方劳务服务,破解公办幼儿园、普惠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民办幼儿园按照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各类幼儿园按规定配备卫生保健和安全保卫人员。
解决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民办幼儿园要参照当地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相应教师的工资收入。
严格执行教师、校(园)长持证上岗制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依法规范从教行为,对违反职业行为规范、影响恶劣的实行“一票否决”,终身不得从教。加强教师培训,落实全员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科学保教能力。
4.强化教育教学监管,提高保教质量
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管理力量,建设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监管任务相适应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严格幼儿园准入标准和审批程序,持续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评估,分类治理无证办园,全面完成清理整顿。坚持依法监管,全面实现分类管理。落实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园行为的惩治力度,对造成恶劣影响的,依法吊销办园许可证。
建立健全农村薄弱幼儿园帮扶指导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水平。开展薄弱幼儿园升级达标活动,实现所有幼儿园的园舍条件、玩教具和书配备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发挥优质示范园辐射引领作用,开展送教下乡、送课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村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管理。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健全并落实幼儿园办园行为基本规范,健全保教质量评估指导体系,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在教研部门明确学前教育教研员,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统筹做好区域内各类幼儿园的教研和业务指导工作。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树立科学保教理念,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实施幼小衔接行动计划,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实现幼小双向、科学、有效衔接,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办园行为,建立全覆盖的安全防控体系。畅通家长投诉渠道,推进家园共育工程。
(三)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区域均衡
按照“乡村优先、城镇为主、城扩乡优、城乡一体”的原则,制定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和推进方案,全面落实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加快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按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全市人民享有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根据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产业布局、人口变化与流动等因素,科学编制市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并加快落实。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推进市域全面优质均衡发展,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实验县(市、区)创建工作。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扩大教育资源供给,逐步消除大班额。加强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农村乡镇初中以寄宿制学校为主,小学原则上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寄宿,打造“乡村温馨校园”。
2.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推进城乡均衡
制定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方案,分步实施。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协同式发展和综合性考评。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注重学校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推动中心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依法治校,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按照“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的要求,对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进行统一设计,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开齐开足音乐、体育、美术和外语等课程,提升农村教育整体水平。
3.统一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校际均衡
学校校舍、操场、教学设备和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达到统一标准。完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统筹用好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对新增义务教育资源的奖补力度,为每所学校的发展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经费,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帮扶支教激励机制。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统筹管理,实现校际师资队伍数量和素质相对均衡,采取定期交流、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坚持将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的必需条件,利用城镇学校资源优势,指导乡村学校开展学科、教研活动,积极传播新理念,推动农村新课程改革。
4.健全政策保障机制,推进群体均衡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适宜的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能力建设,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推动孤独症学校建设。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坚持分类施教,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健全布局科学、规模合理、功能完备、层次齐全的特殊教育格局,保持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超过省定90%的目标,将安阳特殊教育学校打造成国家级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启动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5 年),落实“一人一案”,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对所有残疾学生(含在园幼儿)按照省定营养改善计划给予补助。实施普通学校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将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定期开展随迁子女教育发展水平监测评估,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关爱与精准帮扶机制。
5.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升教育质量
加强义务教育教学管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评估认定,以点带面,促进学校标准化、优质化发展,探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绿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省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实施教学。加强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遴选和推广,建设一批教学改革示范校、示范区。强化教研支撑作用,完善市、县(市、区)、校教研体系,创建标准化基础教育教研机构。全面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实施中小学班主任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最美中小学生宣传推介活动,培育“五育并举”典型实验区、实验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督促县(市、区)巩固基本均衡成果,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督促县(市、区)政府落实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切实履行职责,把握“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大战略主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义务教育公、民办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
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加强学生失学辍学情况监测,构建更为严密的控辍保学制度,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落实政府、学校和监护人责任,完善控辍保学督导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
(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特色发展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成果。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达到规定要求,满足就学需求。统筹考虑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需求,拓宽高中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保障公办普通高中稳定健康发展。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和从业人员通过接受各种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形式的成人高中教育、半工半读教育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和特色发展工程,巩固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成果,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3.5%。保障残疾青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权利。
着力构建教育装备发展新格局。加快高质量“用、建、配、管、督”教育装备体系、技术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完善教学装备配备标准,扎实做好装备产品质量检测、第三方质量验收及动态监测工作。深入开展教育装备标准化实验学校建设,推动学校实验室及功能教室、图书馆、信息化设施设备、艺体场所、劳动(实践)教育场所提标升级。
2.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优化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积极稳妥推进、落实高考综合改革。
依据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规律,全面实施高中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加快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推动新课程新教材的落实机制和监测反馈制度创新。
通过示范引领,有效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反馈机制。改进学校教学组织管理,规范学校教学组织行为。主动适应高考综合改革要求,建立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指导,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各县(市、区)及高中学校加强培训学习,切实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加强对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推动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改进科学文化教育,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实验教学,规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为适应河南省2024年起将普通高中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全省统一学业水平考试的规划,做好准备工作。强化体育锻炼,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评价办法,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
3.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科学多样发展
实现高中阶段多样化办学格局。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探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互通机制,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扩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范围,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举办综合高中班或举办附设职教班的综合高中。
完善优惠政策,继续引进国内知名院校、企业到安阳投资办学或合作办学,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开展教育区域和校际联盟合作。推动市内有条件的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城市的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及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学生交换游学与体验教育,推动青少年友好交流与合作多样化。改革人才引入机制,吸引一批学历高、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规范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增加教育服务供给。引导民办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规范办学行为。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无论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还是营利性民办学校都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民办学校内部治理,健全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4.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推动特色优质发展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安阳市各普通高中的优势开设具有校本特色和县域特色的选修课程,开展特色课程资源共商共建共享活动,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拓展校内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各学校不同的办学定位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到2022年,高中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积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创建活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发展综合高中,完善课程实施、学籍管理、考试招生等方面支持政策,实行普职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各普通高中根据高考改革方案制定选课走班实施方案,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计划地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加强数字化教育创新,改革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展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完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规范,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到2025年争创3所多样化发展省级示范校,抓好普通高中省级、市级学科基地建设工作,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培养多样化人才。
5.改革素质评价机制,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持续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应试教育倾向,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率等片面评价高中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制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科学设定学业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发展指导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建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组织管理制度,构建综合素质评价诚信机制与监督机制。
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路径,推行学生发展成长自我评价。建设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拓宽学生综合实践渠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落实本地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客观真实、简洁有效记录学生突出表现,对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造假行为,要依规依纪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专栏4: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推进工程 | |
基础教育提质扩容工程 | 市本级:市三中校园提升项目、市洹北中学整体迁建项目、市开发区高中改扩建项目、市龙安高中改扩建项目、安阳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学生餐厅教学辅助用房项目; 文峰区:新建二道街幼儿园(东区园)项目、新建明德小 |
基础教育提质扩容工程 | 学二期工程、文惠小学新建综合教学楼项目、改扩建宝莲寺镇一中教学楼项目、新建德隆街小学、新建岳飞初中,新建洪河高中项目; 北关区:新建北关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北关区第三实验幼儿园项目、新建邺城高中建设项目、新建人民大道小学花悦分校建设项目、新建日新小学项目、新建平原学校项目(九年一贯制)、杏花村小学新建西综合楼项目、改扩建六寺小学教学楼项目、改扩建柏庄镇第一初级中学宿舍楼项目、改扩建南厂街小学西综合楼项目; 殷都区:第一高级中学提质扩容项目、新建殷都初中项目、伦掌镇第四初级中学改扩建项目、市虹桥中学改扩建项目、新建磊口乡北磊口小学项目、蒋村李庄幼儿园改扩建项目; 龙安区:新建区直幼儿园项目、新建祥云小学项目、新建置度小学项目、南田小学新建教学楼项目、王潘流小学新建教学楼项目、刘家庄小学新建综合教学楼项目、新建华祥高中项目、扩建文昌高中项目; 林州市:新建一实验小学分校项目、陵阳镇初中新建教学楼和运动场项目、新建红旗渠大道学校分校项目、新建四新中学项目、新建二幼分园项目、第七中学改扩建项目、十三中改扩建项目、高家庄学校改扩建项目; 安阳县:白璧镇杜固学校重建项目、新建海河小学项目、崔家桥镇第二初级中学综合楼重建项目、白璧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学综合楼重建项目、永和乡第二初级中学宿舍楼重建项目; 汤阴县:新建崇文幼儿园项目、新建人和大道小学项目、新建崇文小学项目,菜园镇杨庄学校新建教学楼项目、宜沟第一初级中学改扩建项目; 滑 县:新建道口镇第二完全小学、新建林苑路小学、新建嵩山路小学、新建珠江路小学、新建振兴路初中、滑县第三高级中学整体搬迁项目; 内黄县:新建内黄县第一高级中学项目、宋村乡第三小学新建教学楼项目、石盘屯乡第二小学新建教学楼项目、县实验中学教学及辅助用房建设项目、新建人民路小学项目。 |
专栏4: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推进工程 | |
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工程 | 实施幼小科学衔接攻坚行动,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确立1个实验区,6个试点园、6个试点校。组织省、市级示范园与薄弱园结对帮扶,实施安吉游戏推广计划,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推进科学保教。 |
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 | 编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2021—2025),统筹相关资金和项目,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不断提升办学能力。 |
义务教育学校内涵提升计划 | 推进中小学班主任素养提升工程,开展班主任能力提升培训、优秀班主任评选等活动,建立班主任成长支持体系。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校争创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实施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培育遴选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建设一批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 |
研学实践教育“五个一”精品工程 | 开展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遴选等活动,建设一批各有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研学旅行线路。培养一批专业过硬的研学旅行师资队伍。研发一系列价值丰富的研学旅行课程。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研学旅行管理机制。 |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工程 | 推荐5所以上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省级示范校。争创10所普通高中省级学科基地建设学校、15个普通高中省级示范性学科,申报获批25项以上省级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 |
特殊教育办学能力提升工程 | 组织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特殊教育整体发展水平。2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落实省、市、县(市、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逐步实现随班就读5人以上普通学校建设资源教室。 |
(五)加快职业教育协同融合发展
1.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全面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着力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高地。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由注重“办”职业教育向“管理与服务”过渡。聘请高校、行业、企业专家组建安阳市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为职业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建议。持续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出台《安阳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实施方案》。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指导推动职业院校科学设置专业。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支持社会力量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二级学院和培训机构。建设以公办为主体、校企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中等职业学校。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落实“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扩大办学自主权,推动职业学校全员岗位聘用制和绩效考核分配制改革,因岗聘人、按岗定薪、依绩取酬。扎实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认真落实各项建设任务,提升职业教育内涵质量。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确保殷都区职业教育中心(殷都区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建设项目、林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等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推动安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老校区基础上启动“扩建二期”工程,支持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扩建学生宿舍项目建设,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标准。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多样化发展,探索举办以艺术、体育等为核心培养内容的特色职业学校。到202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内涵建设基本达到《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验收标准》。
2.发展职业教育集团,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
充分利用安阳产业、文化、地域优势,围绕航空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文化旅游等产业,采取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和出租、转让闲置国有资产等政策措施,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和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建设新校区或与高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
组建安阳市特色职业教育集团,协调发展,培养更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能从事技术操作和指导的技能型专业人才。优化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结构,科学配置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持续实施高职扩招提质行动,努力完成高职扩招任务。探索开展高职—本科培养试点,拓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本科层次教育的通道。努力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力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取得突破。全面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支持职业教育机构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和完善残疾人终身学习通道。加大投入力度,适当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3.实施特色引领工程,建设一流学校和专业(群)
持续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行动计划,紧密围绕安阳市产业规划,引导区域各职业院校全面优化专业结构,建设特色专业,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重点打造无人机应用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护理、戏曲等特色专业,建成以冶金、机电、建筑、计算机、社会服务为代表的优势专业,推进职业院校省级品牌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内学校之间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专业设置基本覆盖区域经济社会各领域,切实增强与安阳市主导产业的吻合度。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办学体制改革。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基于生产需要和岗位需要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完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规划教材。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落实职业院校“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重点加强面向高校未就业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高素质农民、残疾人、去产能分流职工、企业职工等群体的职业培训;深入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工作岗位、课程体系、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称评审与职务职级晋升制度,推进落实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有关政策,落实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对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举办技能大赛、素质能力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到2025年,区域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1所,高职或产业学院4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5万人,建成3—4所省级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3—5个特色专业群,2—3个紧贴产业转型发展、校企深度融合、特色鲜明的安阳市示范性骨干专业(群)。
4.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
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推动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承担农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扩大面向农村贫困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的培训规模。合理设置、调整涉农专业或方向,积极招收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引导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半农半读”、网络课堂等方式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培育农产品加工、乡村生态旅游、农村公共卫生、老年照护、文化旅游、书法等产业技能人才,提升技术技能培训水平。到2025年,完成各级各类培训6万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持。
5.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健全职业教育育人机制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园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对进入国家、省产教融合有关项目目录的企业按规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落实相关税收等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允许企业根据办学成本获得合理回报,允许学校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项目,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发展改革等部门在建设上优先予以支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围绕“一个强市,八个领先”支持职业学校开放办学,积极与行业、企业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市财政每年按照项目预算给予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引导职业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等平台作用,加强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推动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围绕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康复医疗设备等产业,动态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结构,推动职业教育产业链、人才链同频共振、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着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到2025年,建好3—5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2家企业被评定为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专栏5:技能型社会建设工程 | |
1+X证书制度推广计划 | 推广实行1+X证书制度,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证书专业覆盖率达到100%,证书学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证书在校生取证率达到60%以上。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 | 推进职业院校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与岗位对接,实现校企“双元”育人。积极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 |
中职标准化建设工程 | 新增中等职业教育学位1.7万个,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办学水平,推动全市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 |
(六)推动高等教育特色内涵发展
1.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
调整优化高校布局,形成结构优化、契合转型、有利于人才培养、多出成果的高校高质量发展格局。调整优化本科专业设置,为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奠定坚实基础。支持高校二级学院以学科为统领,优化整合学科资源,充分厚植创新动能,为安阳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应用型高等学校建设,广泛开展双创活动,鼓励引导双创团队加快孵化转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来安阳开展合作办学。
2.提升教育层次,稳步推进研究生教育
积极创办学历制航空运动学院,支持河南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支持安阳师范学院建设好硕士授予单位,大力培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支持安阳工学院办学指标大幅度超过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基本条件,力争建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加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立德树人固本、学科建设培优、教育规模扩容、培养质量提升、导师能力拓展、专业学位提质、教育质量保障、对外合作深化、招考模式改革、管理队伍强化等研究生教育十大行动,加快产教融合推进力度,强化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导师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加强课程教材和核心课程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以论文评优引领创新,以论文抽检保障质量,严把研究生出口质量关,加大分流淘汰力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队伍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3.推进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高校内部管理和“放管服”改革,促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一流本科专业、本科课程建设,加强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深化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支持本科高校人事、学生、后勤等保障机制改革,支持本科高校书院制改革。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支持高校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竞赛体系;推荐建设一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教育基地”;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素质提升计划;持续深化就业帮扶,开展“新时代·新梦想”就业创业公益帮扶行动,加大特殊群体毕业生帮扶力度;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计划,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大力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式发展,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高校后勤“三全育人”改革,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整合资源,构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深化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支持高校做好教育教学评估工作。
4.依托区域资源,推动特色创新发展
将殷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院所协同创新优势,集合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实验室、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等科研资源,开展古文字与汉语汉字发展史研究,推进古文字研究成果的普及和创造性转化,打造甲骨文研究高地,扎实推进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支持安阳工学院飞行学院、安阳学院航空学院和安阳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学院相关专业建设,建立航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聚焦航空学术前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航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为发展通航产业、建设河南省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5.聚焦内涵建设,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加快高等院校分类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在不同层次、领域办出特色。支持安阳师范学院建设好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支持安阳工学院创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推动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强化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引导发展基础学科专业和甲骨文等“绝学”、冷门学科专业。着力建设2—3所具有特色的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探索扩大高等学校产业学院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扩大产业学院人权、事权、财权,充分激发产业学院办学活力。支持高校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落实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更加注重成果的理论创新、实践应用和社会服务价值,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支持高校持续推进科研人员分类评价,破除“五唯”不良导向,突出创新质量与实际贡献,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建立多元评价制度和标准。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完善对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的认定程序和办法,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支持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加强航空经济、空间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现代物流、旅游、健康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新兴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与我市产业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民生改善联系紧密的学科专业体系。实施产业集聚区支撑计划,筑实转化服务平台,组织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做题”的科研攻关模式,启动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项目,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专栏6: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 | |
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工程 | 建设完成安阳师范学院南校区建设项目、新建安阳工学院航空学院(汤阴校区)项目、新建安阳工学院内黄校区项目、新建安阳学院林州校区项目、河南省职业护理学院扩建项目、安阳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建工程、林州市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续建工程项目。 |
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攻坚工程 | 重点建设50个左右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0门左右,力争更多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30部左右河南省“十四五”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培育30项左右优秀教学成果。引导支持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联合建设10个左右协同共建、共享、开放的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施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升行动计划 | 重点建设5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中心)。分层分类培育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培育和建设紧缺和特色鲜明的学位授权点。每年选拔培养20名优秀硕士生,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重点办好2个左右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项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每年轮训骨干导师10人。立项建设5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遴选30名行业产业导师。 |
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 | 重点建设1所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争取扩大应用型本科高校数量。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争取省级支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不少于3个。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提升计划 | 推荐5名全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名师并探索建立一批名师工作室。申报获批10个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个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研究课题。推荐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星30名、优秀创新创业项目30个,选树一批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遴选一批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 |
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工程 | 支持安阳师范学院实施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项目,支持安阳工学院、安阳学院等本科高校实施特色骨干学科培育建设项目。 |
(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1.创新师德教育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学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支部一亮点”基层党建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党员教师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示范标杆。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为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认真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
强化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评价、监督和保障机制。配齐建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实践全过程。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完善教师信用体系和师德档案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发挥最美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教育世家等多项评定的引领作用,深入宣传英雄教师李芳、时代楷模张玉滚等典型人物事迹,发挥先进典型、教书育人楷模的师德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彰显师德精神。加大教师表彰奖励力度,健全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加强尊师教育,弘扬尊师风尚,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2.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支持安阳师范学院等师范院校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做好师范生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持续提升教师培养质量。落实特岗计划、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和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等,优化乡村教师队伍供给,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深化教师培训体系改革,加强教师培训组织体系、学科体系、内容体系、智能研修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推动教师培训专业化、信息化。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健全“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联动培训机制,形成“国培”引领优秀骨干教师,“省培”培养省名师、省骨干,“市培”打造市名师、学科带头人,“县培”“校培”覆盖全员的培训模式。深入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攀升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豫派实践型教育家。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形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梯次发展机制,培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五年内拟培育市级名师200人、学科带头人2000人、骨干教师7000人。
建立名师引领辐射机制,实行名师动态管理。依托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探索多学科融合、全校辐射、工作室联盟、城乡结合,形成“一线名师培育一线教师”的培训新模式。2025年建成9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搭建市、县(市、区)名师资源,构建名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3.完善校长培养体系,强化办学治校能力
探索校长分层分类培养模式,搭建校长成长平台和培养管理系统。健全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创新校长后备人选选拔培养工作,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规范校长选任程序,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逐步形成教育家治校的良好局面。完善校长评价机制,从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工作业绩、办学效益等方面综合评定校长。
4.优化教师管理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按照“市域调剂、县管校聘、动态调整”的总体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分步推进”的原则,在现有编制总量内,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加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力度,原则上每3年调整一次,着力解决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段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各级、各学段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备全面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促进全市基础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为适应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优化生育政策等带来的新情况,在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基础上,按照3%比例补充到各县(市、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满足小规模学校、寄宿制、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女职工生育及特殊教育等需求,更好保障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可按照班师比和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在核定教职工编制时给予倾斜。
统筹考虑中小学教职工队伍梯队建设、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制定教职工招聘计划。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乡镇)内走教等方式,支持教师跨校兼课、跨学段任教,逐步解决不同区域、学校、学段、学科之间教师结构性缺员等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支持中小学教育事业。深化中小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对适合社会力量提供的工勤服务,鼓励市县统一采取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加大寄宿制学校购买服务力度,着力解决寄宿制学校宿管、食堂、安保等工勤服务及卫生人员的保障问题。
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职工实名制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配套约束机制,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教师,严禁以各种形式“吃空饷”。
以推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为契机,构建科学有序的校长教师正常流动机制,推行校长教师竞聘上岗、交流轮岗制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保障退出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岗位、校级干部职数总量控制后,由县级教育部门统筹使用、合理调剂,报同级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备案,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逐步建立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为核心的退出机制,通过岗位调整、培训转岗等形式妥善安置,充分调动校长、教师主观能动性,建立能进能出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考核评价制度,严格落实省、市现行职称改革政策,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扭转“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单一评价倾向。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农村一线教师的倾斜力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考察,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职称聘后管理。
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机制。落实“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支持高水平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建设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探索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方式,推动师资校企双向流动。实施卓越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培养工程,推荐遴选和支持建设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推进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落实高校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落实高校人员总量核定和使用管理办法。健全薪酬分配制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机制,建立分类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提高教学业绩在职称评聘中的比重。鼓励高校设置辅导员岗位津贴。
5.完善待遇保障制度,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和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联动机制,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在分配中切实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统一调整班主任津贴标准、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设立地方教龄津贴等政策,切实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高补助标准,鼓励通过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等方式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专栏7: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 |
地方公费师范生充实计划 | 根据县域需求,每年为农村学校动态定向培养补充100名左右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和特殊教育教师。 |
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 | 遴选推荐乡村首席教师,建立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采取“1+10+100”的模式,实现1名乡村首席教师协同指导10名乡村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辐射带动100名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中小学教师梯队攀升体系建设计划 | 推荐认定中原名师不低于5名,省级名师不低于100名,省级骨干教师不低于300名。申报建立不低于5个河南教师发展学校和中原名师工作室,实施“师带徒、校带校”项目,实现一线名师培育一线教师、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模式制度化。 |
“双师双能型”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 培育认定10个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0个省级职业院校“双师双能型”名师工作室、10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实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计划,每年推荐30个特聘岗位。 |
教师待遇提升行动计划 |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分档办法和分担比例予以保障。按照每月不低于400元的标准,对中小学(含中职学校)发放班主任津贴。按照每增加一年教龄增加10元的标准累计计算核定,发放中小学(含中职)教师教龄津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
(八)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1.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
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加快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加快学校校园网建设和网络提速扩容,使网络带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推进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5G网络“四网”融合,成建制学校校园网主干千兆及以上,到桌面百兆及以上,形成泛在、高速、绿色的校园网络。实现校园公共安全视频网络全覆盖,构建网络安全体系、绿色上网体系和可信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食堂、宿舍等公共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推进物理环境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2025年,全市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所有中小学校达到《河南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评估标准》基本要求,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管理、服务的全面融合提供支撑,提升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智能化服务和安全管理水平,打造智慧教育区域性强市。
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提高学校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的配比,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达到100%,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达到95%以上,满足课堂多媒体教学需要;专任教师配备教学用计算机或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移动智能终端,办公场所配备适量计算机等数字化办公设备,教职工设备配置满足正常教学和办公的需要。
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学生学习用公用计算机数量满足相关课程要求,保证上课时每人一机;学校公共空间配置合适的公用终端,班级配备适量公用计算机;实现统一认证管理,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智能化校园环境。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培育师生能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品质,承担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积极落实小学实验能力考核评价机制方法,组织开展学生小制作小发明、教师自制教具和实验教学技能大赛。2025年,打造教育信息化2.0示范市,建设不少于50所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不少于50所省级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杆校。
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
利用新技术提供新动能,构建教研学习共同体。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统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资源(信息化)中心、社会教育机构、教育资源企业等优势力量,建立适用于不同学科需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专题案例资源库,破解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技术的瓶颈。推动智能教育助理应用,对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协助学校和教师及时改进教学。
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及其普惠共享,实现更高层次教育公平。持续推进在线教育,通过“1+N”或“N+N”的网络直播课堂方式,完善“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教师在线直播、名师名校网络课程的软硬件设施,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应用的均衡、优质、高效;以国家级、省级、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2025年前重点培育20个“网上结对”省级以上示范性教学创新协作共同体。
着力提升学生学习幸福感,形成新型教与学模式。关注学生成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等新兴技术为基础,重点建设一批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创客空间等智能学习空间;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探索混合式教学、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教学新方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变革,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慕课”“精品课”等重构教学内容,突破课堂边界,拓展教学时空。
建设“5G+AI+大数据+学习分析”智慧校园环境。利用新技术解决网络接入和平台稳定性、线上教育资源整合、在线教育平台交互功能不足等问题。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云上学校”与“实体学校”共同发展。
3.加强“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优化教育服务体系
2024年底前,建成市级智慧教育大平台,融合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智慧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系统、“三个课堂”等服务平台。打造我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县(市、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通各类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保障平台教育资源惠及全体师生,保证师生利用多种终端接收和重复收看等应用开展。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业评价体系,形成动态学情分析报告。结合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等因素,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成长评价系统,开展过程性与形成性评价,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
建设市域共享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快构建信息系统应用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继续建设基础数据库,完善教育机构信息库、教职员工信息库、学生数字档案系统、家校互动系统,建成集行政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教育资源和数据共享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库服务体系。
(九)构建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
1.建设服务平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立足城乡社区,面向基层,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社区教育建设,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的终身学习经费筹措机制,将终身教育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按照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落实各级财政社区教育预算,用于支持社区教育发展,形成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落实终身学习服务机构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费减免等形式给予支持。
完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把发展社区教育纳入市、县(市、区)政府发展规划,鼓励举办社区大学,支持县(市、区)至少建设1所有实体依托的社区学院;健全以市级社区大学、县级社区学院为骨干,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居民学习体验基地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五级办学体系。加强社区教育平台和课程建设,增强资源供给能力;拓展县级职教中心、科普文体机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社区教育功能,推动社区教育向基层、农村延伸,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社区教育阵地开展党建普法、公民素养、职业技能、科学普及、安全健康等教育活动,积极服务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到2025年,创建3—5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2—3个省级示范性社区学院,8—10个省级示范性乡镇(街道)社区学校。
加快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安阳市文字书法、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更多的学习场所。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接省终身学习在线网络云平台,形成面向全体居民的社会化学习网络支持系统。通过线上线下“城市书房”“农村书屋”建设,扩大覆盖面,创造泛在学习条件,营造“人人皆学”的环境和氛围。持续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书香社区”“书香家庭”“百姓学习之星”等活动,培育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2.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灵活运用新兴技术、信息网络,服务终身学习。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党校、各类教育基地的资源供给优势,建设网络教育优质资源。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互联网+”推动构建网络化、立体化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载体与平台。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城乡终身教育协调发展,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机制。
3.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能力
创新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能力。建好办好现有老年教育机构,以开放大学体系、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和养老服务体系为依托,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教育,推动部门、企业、院校举办面向社会开放的老年大学(学校),支持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中心。利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优势,搭建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扩大资源供给,丰富学习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老年教育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完成学业者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或技能证书。持续开展省级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认定工作。根据老年人学习需求和身心特征,开发适合老年群体学习和使用的技能学习课程与项目,重点面向老年人开展智能技术应用教育常态化培训和服务。
(十)提升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1.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基础教育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校际合作交流。积极推动我市基础教育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校际合作交流。遴选2—3所基础教育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运用“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推动我市基础教育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教育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广泛开展教育资源共享、教师培训、学生研学、文化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赛和新媒体社交等活动,加强我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
支持高等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校际合作交流。支持和鼓励我市高等教育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校际合作交流。支持我市师范类院校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法律、教育政策研究。支持我市高校培养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支持我市高校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问题学术研究,打造1—2个“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平台,吸引沿线国家学者、青年学生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支持我市高校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市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支持我市高校走出去,开展和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
实施安阳文化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动计划。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文交流,利用安阳甲骨文发源地的优势文化资源,实施安阳文化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动计划。以甲骨文信息化处理与甲骨文活化利用为契机,讲好安阳故事、殷墟故事和红旗渠故事,推进安阳、甲骨文和红旗渠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我市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安阳市教育资源,结合安阳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学习需求的同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介甲骨文,推介中华传统文化。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支持我市高等院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1—2个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
2.积极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打造具有安阳风格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提升“周易文化”等人文交流品牌国际影响力。支持安阳师范学院等高校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水平,完善支撑体系,注重教材开发,优化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建设复合型“中文+”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加大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选派力度,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推动安阳师范学院国家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转型发展,打造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加快独具安阳文化特色的教材和多媒体国际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推广。推进安阳市域内学校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友好国家学校建立友好校际关系,友好学校间按照协议积极开展内涵丰富、互利务实的深入合作,形成中外课程实验班、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对外交流成果。扩大参与人数,提升互动性,建构教育对外交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推动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
3.积极参与区域教育交流与合作
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丰富交流资源,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安阳与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平台,积极参与“河南省大中学生台湾夏(冬)令营”“台湾大学生中原文化之旅”“台湾中小学校长河南研学交流团暨基础教育研讨会”“台湾大学生就业创业研习营”等品牌项目,支持安阳市域内学校与港澳姊妹学校开展师生交流活动。
加大区域教育合作力度。拓展合作范围,加强与国内教育发达地区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高水平大学来安办学、合作设立研究院(所)。强化对口支援,落实对新疆哈密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措施,创新思路,整体推进,提升受援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十一)落实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举措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激发教育活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1.扎实推进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
扎实推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落实。统筹推进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等关键领域改革,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多元参与的高水平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五唯”问题。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分类设计,差异化落实评价标准。坚持师德为先,健全完善教师评价体制机制,持续把师德表现作为评价第一标准,积极改进中小学绩效考核办法。开辟改革绿色通道,给教育办学更多自主权,促进教师资源正常合理配置和流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改革成效,努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2.积极落实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措施
积极落实高考综合改革措施。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需要,落实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国家教育考试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加大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力度,提高高考综合改革和安全保障水平。深化中招考试制度改革。按照改革要求,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设定的除综合实践活动外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校外志愿活动等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实中招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改革措施,逐步提高分值。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措施,突出重点,规范过程,增强可操作性,强化激励、诊断与改进功能。落实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进一步落实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工作,规范招生行为。落实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措施。落实“职教高考”制度,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措施,加大职业技能考试比重。
3.大力推动育人方式综合改革措施
全面推进安阳市域内学校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
积极推进安阳职业教育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改革。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实现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新型育人模式。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内容及时融入教学,充实改造提升相应的课程和专业,形成灵活多样的产教育人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支持本科高校落实书院和学院双轨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支持本科高校开展书院制、学业导师制改革,建立健全选课制、学业导师制、学分计量制、学分绩点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学分制管理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推动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方式的改革。支持学校充分利用5G等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支持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课内课外各学科互相融通的学习新生态。探索开展基于智能技术的教学评价创新实践,使教育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高效。
4.加快落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措施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统筹区域内教育资源,采取“名校+薄弱校”“名校+乡村校”“名校+新建校”等多种形式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教育集团优势互补、管理同步、合力发展,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
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支持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参与举办职业院校、二级学院和培训机构,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培育一批示范性职教集团。
支持高等学校产业学院办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多元办学主体作用,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支持高等学校扩大产业学院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扩大产业学院人权、事权、财权,充分激发产业学院办学活力。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坚持民办教育公益属性,有效增加民办教育制度供给。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理顺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停止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稳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健全对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分类监管机制,优先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强化日常办学行为监管,加强民办学校年度检查,强化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招生入学行为、教育教学、财务行为、学校名称等方面的监管,促进民办学校依法诚信办学。严格监管民办学校财务和资产管理,完善信息公开、审计制度,规范民办学校融资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完善民办学校内部治理,推动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总结推广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做法,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业风气,营造规范健康的发展氛围。
5.统筹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创新用人制度为核心,着力破除教师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县级统筹管理。推行校长教师竞聘上岗、交流轮岗制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保障和退出机制,加大教师统筹管理力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坚持校长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原则,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规范校长选任程序,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交流机制,逐步形成教育家办学治校的良好局面。
专栏8: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工程 | |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落实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中招考试录取模式。落实春季“职教高考”制度,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方式。落实基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招考试招生制度。 |
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示范项目 | 支持本科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
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 构建编制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负责核定编制和岗位总量,教育部门统筹调配教师,学校负责教师聘用的体制机制。逐步推行教育部门聘任校长、校长提议选聘班子成员、学校聘用教师的管理制度。 |
产业学院培育工程 | 推荐建设一批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支持建设2个特色鲜明、服务精准、引领力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重点培育建设2个高职院校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 |
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与质量提升计划 | 按照“义务教育是国家事权,依法由国家举办”的总要求,围绕“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的总目标,依据“关停一批、缩规一批、转公一批、转设一批”的总体思路,开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专项治理工作,2022年9月1日前,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市域内控制在5%以内。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 |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工作机制,优先谋划、优先安排、优先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确保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完善学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学校党组织在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对教育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健全党对学校领导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完善制度,提升治理能力。推进教育系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党组织建设水平。健全完善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加强党建带团建、队建,加强大中小学校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抓好党教融合,推动规划落实,将争创“中小学校党建示范校”、开展党建文化“一校一品”活动融入教育业务工作中,以创促建、以创促改,推动党建和规划落实深度融合,保证教育规划工作任务有效落实。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以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严惩治腐败,深化以案促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健全党委推动规划落实的工作机制
健全党委推动规划落实的工作机制。安阳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部署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过程监管、目标考核工作,协调重大改革、基本建设重点工程的实施等工作。实施规划目标责任制管理,将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为相关局委和各县(市、区)的年度和任期目标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考核指标。加强评估检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组织规划进展情况中期和终期评估。县(市、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领导责任、工作落实、考核评价、督导问责体系,健全目标管理、专班推进、统筹协调、监测评估等机制,有序推进本级规划的实施。通过党委推动规划落实的工作机制的运行,保障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安阳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
1.落实政府教育投入责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依法落实政府教育投入责任,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落实各级各类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健全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教育改革投入,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2.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规范教育费附加管理使用,税务部门足额征收,财政部门及时足额拨付,教育部门安排使用,确保不欠征、不截留、不抵顶正常教育拨款,不超范围安排使用。完善举办者、受教育者和社会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机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培养成本、学生资助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依法依规盘活学校与社会资源,多元化筹集学校发展资金。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作用,吸引社会捐资助学。综合运用各类政策手段,改善环境、优化服务,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土地、金融、人才等优惠政策,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监督和管理,依法落实民办学校举办者筹措办学经费的法律责任,健全退出机制。
3.优化教育经费使用方向
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整合优化经费使用方向,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转移,从硬件设施建设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转移,经费使用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巩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足额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水平。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支持各项教育工程实施。加大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投入,提高教育考试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教育资助工作。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完善学前教育、助学贷款资助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推进精准资助,健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机制,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保持学生资助力度总体稳定,对脱贫享受政策户和风险未消除的监测对象家庭子女给予重点关注和帮扶,实现应助尽助,促进教育公平。深化资助育人,逐步推进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规范资助管理,严格资助资金监管,加强资助机构队伍建设,提高资助信息化水平,实施全覆盖的绩效评价制度。
4.强化教育经费管理监督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加强绩效运行监控,开展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体系,防止教育经费被截留、挤占、挪用。加强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施教育内部审计,加强财务科学管理,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落实财政教育经费预决算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实现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专业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三)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健全教育行政制度体系,提升教育依法行政水平
健全教育依法行政机制。统筹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的规范运用及动态调整,完善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分类改革。持续加大对教育领域突出问题的查处整治,推进教育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现教育治理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尊重教育发展规律,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改革,减少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切实减轻学校负担,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完善教育行政执法机制,加强教育执法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由教育会同财政、公安、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同政法部门的合作,建立学生欺凌、性侵犯学生等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机制。积极推动《安阳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的实施,确保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要求落地落实。建立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制,细化职能部门监管职责,明确培训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培训机构监管流程,对校外培训市场和各类培训机构进行全面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
2.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提升学校依法管理能力
完善学校依法治理的制度与机制。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制定和修订工作,建立健全教学、教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完善学校法律风险控制体系,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推进学校涉法事务管理。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规范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处理制度和其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及时总结推广示范校典型经验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依法治校工作整体水平和建设成效。
3.推进学校安全管理,统筹教育发展和安全
推进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部门协同,完善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机制,形成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多元参与、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推进落实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责任制,压实学校安全稳定主体责任、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责任,确保教育领域政治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安全管理、消防等标准化建设工作。
深化安全教育,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大安全演练力度,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能力。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夯实安全基础,切实提升学校安全防范水平。
开展教育系统平安建设和平安校园创建,全面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强化风险排查,加大隐患治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消防、校舍、食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校车、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及预防未成年人溺亡、学生欺凌等安全工作,有效防范涉校涉生安全事故事件的发生。
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有关校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和指南,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落实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加强师生员工健康管理,做好中小学晨午检、全学段因病缺勤、缺课登记和病因追踪工作,引导师生养成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卫生习惯。严格校园出入和大型活动管控,加强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体育馆、会议室、实验室、校医院、卫生间等场所的管理和清洁消毒,定期通风换气。
全力抓好“7·21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学校恢复重建工作,开展学校受灾情况安全隐患排查鉴定,加快校舍设施恢复重建,修复教学仪器设备,保障受灾严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提升学校综合治理能力
完善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机制。加强与社会协作,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教育实践基地等社会教育资源,推动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使用。鼓励学校开放办学,形成家长、社区、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格局。创新学校理事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学校议事、监督和意见反馈的制度,提升学校办学治校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重教师创造发挥。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社区建立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创新职业学校与社会合作方式,在决策咨询、教学科研、安全管理、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更多引入社会资源,强化协同育人,不断拓展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5.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夯实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技术基础。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教育管理的制度规范,以信息化的力量创新教育治理新模式,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开展教育大数据应用,整合各级教育资源,理顺政务服务流程,建设好网上服务大厅、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安阳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决策、管理、服务的能力,优化政务服务,持续加大政务服务改革力度,逐步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标准,实施“网上办”“掌上办”,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一窗受理”“一次办结”“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政务改革向纵深发展,持续提升教育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6.健全教育督导体系,提升教育治理效能
深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问责机制、督学管理和保障机制改革,健全工作规程,明确工作程序,明晰各成员单位教育督导职责,加强教育监督、指导和服务,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落实“管办评”分离原则,依法保障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
全面推进对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价,督促县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责任,持续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启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改革督导督学工作机制,促进督导督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修订完善对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价体系,改进教育督导和评估检测手段,增强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加强督学队伍专业化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赋予教育督导评估队伍相应执法权。落实教育督导条件保障,设立专项经费,在本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单列,由教育督导机构统筹使用。建立督学工作补助制度,妥善解决督学尤其是兼职督学因工作产生的费用。加强对督学队伍的培训。提高教育督导信息化水平,建立“互联网+”督导平台,提升督导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加强督导结果公开和使用,健全督导报告发布、结果公告、整改复查和问责制度,加强督导结果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干部考核、任免、奖惩中的运用,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督导评估评价。整合教育监管力量,建立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审批、处罚、执法的联动机制。落实教育督导地方立法的内容,发挥教育督导立法的保障作用。
(四)加大教育规划实施的推进力度
1.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切实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情况作为评价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列入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年度考核事项。注重做好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干部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为教育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分步推动落实
坚持把教育规划建设纳入安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各项规划相衔接,协同规划和协同实施。制定推进教育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科学设计和细化教育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年度抓落实。各县(市、区)在安阳市总体规划框架下,从实际出发编制体现区域特色、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的本区域教育规划,制定阶段性实施方案,落实责任主体和实施要求,形成上下联动、分步实施教育规划的格局。
3.全面检查督导
建立教育发展监测评价和督导问责机制,分年度对规划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规划实施进度,完善工作举措,汇聚推进教育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4.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社会机构、人民团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社会公众,多形式多途径参与和支持教育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关注教育规划实施中的新举措、新成就,及时总结和推广新经验,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